8月10日,记者走进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金鸡村村民方有文的肉牛养殖场,40头能繁母牛长势良好。他按照全县推广的家庭农场+自繁自养+种草养牛“三为主”养殖模式,实现了节本增效。
“家庭农场养殖模式能降低管理成本,自繁自养的优点是降低买牛的风险,提高肉牛的品质,种草养牛与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利于我们养牛的发展。”方有文说。
近年来,凤冈县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双有机”战略,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及财政支农资金,聚焦肉牛产业,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农户主体、科技赋能、培育人才、量质并重,以一产撬动二产带动三产,逐步构建肉牛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解锁富民强县“密码”。
种草养牛,牛粪还田,不仅节约了种草的成本,还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林下养牛・以牛养林”这种复合型林下经济养殖模式能够集农、林、牧于一体,盘活林下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又能够涵养林地生态。依托8000亩的林地资源,桥塘村发展起3个生态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肉牛品质提升,价格提高,养殖户的收入也持续增加。
凤冈县新建镇桥塘村村民廖登红介绍,他每天早上把牛放出去,牛在山坡上运动吃草排粪便,粪便又能促进草的生长,通过这种模式,他的每头牛每天比圈养的节约9块多钱的饲料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林下养殖,既保持了生态‘含绿率’,又增加了产业的‘含金度’,实现了肉牛产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凤冈县新建镇桥塘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明远信心满满地说。
生态循环养殖,除了牛粪还田还林,肉牛养殖产生的粪便还可用于生产有机肥的原料,变废为宝。这些年,凤冈县建起4家有机肥厂,利用农作物秸秆与养殖粪污生产有机肥,年生产有机肥消耗秸秆4000余吨、消耗养殖粪污8万余吨。
“本着绿色养殖、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牛粪经过干湿分离之后销售到有机肥厂,每年销售3000吨左右,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环保压力。”安格斯(遵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土溪养殖场负责人梁春宇表示。
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不仅解锁了养殖户增收致富的“新密码”,还大大提振了凤冈肉牛产业发展的信心,越来越多的群众、企业加入到肉牛产业链中,一批会养殖、会开处方、会打针、会助产的养牛能人成为肉牛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花坪街道东山村益民牛场负责人吴汉是当地有名的“牛专家”,也是凤冈县的“乡村掌墨师”工匠型技术人才。他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以“师带徒”的方式,培育了20多名养殖能手。村民侯海就是在他的带动下建起养殖场,从当初的几头牛发展到现在的70余头,实现了增收致富。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然后在吴师傅带领下,带着我们一起买牛、看牛的重量、牛的病症,在几年之内进步还是蛮大的。”侯海说。
这些年,凤冈县一大批“土专家”“牛事通”“牛经纪人”被评为“乡村掌墨师”,逐步建立起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育机制,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金桥梁大牲畜交易市场是全省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之一,活跃在这里的200多名“牛经纪人”就是激活市场交易的纽带,仅2024年,该市场交易人数就达2万人次,年交易商品牛10万头左右,交易额近10亿元。
凤冈还探索建立专业畜牧人员引入机制,加强与农业类院校、研究所的合作,三年来,邀请肉牛专家现场培训16次,培养县内肉牛骨干人才345人次,从而形成了肉牛产业人才集聚优势,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一些懂经营的牛产业“新农人”也逐渐成为助推肉牛产业链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的重要力量。
在长碛古寨,村民曾利芬通过电商直播卖牛肉,销量还挺不错。2023年她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打开了互联网销售市场,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给她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今年,她被聘为新建社区“云村长”,带动村民开直播、做电商,销售家乡农特产品。
曾利芬说:“一头牛,两三个小时就能卖完。在卖自家牛肉的同时,也会帮周边的老百姓卖一下农副产品,同时也教村民直播带货。”
除了线上卖牛肉外,凤冈县还在挖掘牛文化、打造牛美食、策划牛活动、做实牛三产、推动牛一产、树立牛品牌上下功夫,快速拓展“凤冈山地雪花牛肉”市场,培育线上销售牛肉的主体12个,在县内外开设牛肉三产类服务行业700余家,实现从牧场到市场,从“把牛卖好”到“把牛肉卖好”的转变。
近年来,凤冈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加快补齐良种繁育、饲草饲料、规范养殖、屠宰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短板,推动肉牛产业“接二连三”。截至目前,凤冈县共有肉牛存栏10万余头,年出栏2.5万余头。2024年,全县肉牛养殖、加工、销售综合产值22亿元,辐射带动1.2万户增收。肉牛产业发展成农业增效、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