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让人们更想亲近温补的食物。2020年12月,中国“牛界”的一场盛会——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在北京召开。
从全国各地赴会而来的牛肉产品济济一堂,它们肉色鲜红、细嫩多汁、风味清香,在展台上一争高下,让现场食客大饱口福。
即将到来的2021年,是中国农历“牛”年。在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中,牛是勤劳和奋进的代名词。千百年的驯化和选择,让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留下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几十个优良品种,鲁西牛、晋南牛、秦川牛……在世界上,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黄牛”。
由下田耕作转向提供肉品,改革开放后,中国黄牛的使命有了新的变化。然而面对国外成熟肉牛品种的冲击,黄牛转型发展的艰难可想而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40多年来,相关企业、科研单位、政府机构披荆斩棘,朝着市场需求、运用科学方法,积极开展我国黄牛品种保护、选育和利用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现代种业强国不懈努力,让中国黄牛“牛”了起来。政企携手 抢救中国黄牛多样基因1979年,我国放宽肉牛屠宰政策,并于两年后实行牛肉自由购销。从前作为役畜的黄牛摇身一变,成为高营养的优质肉类代表,走上人们的餐桌。据统计,我国牛肉人均消费从1980年的0.3kg增加到2000年的4kg,再到2019年的5.95kg,已是世界牛肉第二大消费国、第一大进口国,也是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为了让黄牛多产肉、快产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批进口外国牛种,期待快速改良我国本土黄牛生产性状。但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从国外引种杂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黄牛的退化。有些宝贵的地方品种已然灭绝或濒临灭绝,像是荡脚牛、蒙山牛、舟山牛;还有些已经陷入“引进—退化—再引进”的怪圈,不仅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在国外购买种公牛活体或冻精,还造成了不可小觑的“杂交污染”,对中国黄牛丰富多样的基因是极大的破坏。中国黄牛品种资源是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无价之宝”。保护中国黄牛的多样基因刻不容缓。
生长在山东北部的“渤海黑牛”,因遍身黑色而得名,高耸的牛背和健壮的臀腿使它们有“抓地虎”的美誉。然而进入21世纪,渤海黑牛数量锐减,2001年存栏量仅为6万头。山东无棣县车王镇的杨占岗是一家肉牛屠宰加工厂的老板。那时他就发现,厂里屠宰的牛全部是西门塔尔等国外品种的杂交牛。难道小时候常见的黑牛已经“灭绝”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杨占岗去周边农户和其他屠宰场打听情况。
得到的结果让他倒吸一口凉气:本地黑牛只零散地分布在少数农户家里,因为长得慢、产肉少而卖不出去;与此同时,大部分屠宰场全是国外品种。这样下去,我们的黑牛迟早被国外品种“吃”了!从此,保护渤海黑牛成了杨占岗最重要的事情。挨家挨户打听、东奔西走牵牛,才勉强凑够了100多头核心群体,成立起渤海黑牛保护基地。杨占岗把每头牛的来源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族谱”。在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利用活取胚胎和冻精技术,定位了影响渤海黑牛生长的一系列控制基因,按图索骥般探索选育新的品种。好多个万家灯火的除夕,杨占岗都是在基地和牛一起度过。
2019年的一天,基地的第一头种公牛去世,杨占岗流泪了。这头种公牛已经11岁了,它的子孙一箩筐,冷库中还保存着不少冻精,给未来的选育留下了火种。从图像上来看,这头种公牛眼神透亮,像是在凝望远方;鼻子中还套着绳环,那是作为耕牛留下的标志;背部的肌肉高高隆起,是出产高品质牛肉的关键部位。如今,杨占岗的华兴畜牧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级渤海黑牛保种场,还是省市县相关部门开展渤海黑牛研究的“大本营”。不仅保种,杨占岗公司在十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建立起了从饲料生产、屠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已经开发出渤海黑牛牛肉干等系列产品。如今,保种场内渤海黑牛核心种群已经达到了600多头,还带动周边农户养殖1000多头。华兴公司“一边育种、一边开发”,肩负起了黄牛地方良种保育的重任。在地方品种濒危的迫切形势下,国家各级相关部门接连努力,采取积极政策促进中国黄牛的保护工作。1998年,原农业部出台《加强全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意见》,实施《全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规划》,建立了第一批肉牛资源保护场;2008年,国家确定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保护区和保种场,肉牛共有15个。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见》,提出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从收集、保护、鉴定、利用多方面,部署推进中国黄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实践证明,政府企业携手,通过政策支持加全产业链开发,是一条保护地方黄牛的可行之策。在湖北枝江市,相关部门在仙女镇建立夷陵牛保种场,由丰联佳沃公司负责对夷陵牛的资源保护和产品开发。如今,丰联佳沃公司建设的“牛郎山牛业小镇”综合体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2019年有7家“牛郎山”农场餐厅、连锁面馆接连开业,夷陵牛产业发展推动夷陵牛数量越来越多;河南郏县在2008年建立“郏县红牛”基因库,2018年又专门成立“红牛产业办公室”,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与全县红牛保种场组成联盟单位,举全县之力推动郏县红牛保护开发;甘肃崇信县探索“窑洞养牛”,将废弃的窑洞整理成养牛场,并对农户制定改造窑洞和养牛补助政策,目前,“平凉红牛”已经开发出六大系列、100多种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城市,依托公司和农户,有力地保护了平凉红牛种质资源。科技创新 赋予中国黄牛新鲜血液国外食用牛肉由来已久,品种选育体系也已较为完善;而我国将牛肉作为主要食用肉类还不到40年,和国外育种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人们逐渐意识到,通过科学的选育让黄牛“扬长补短”,才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好地保护中国黄牛。不断优化中国黄牛性状成了几代育种人魂牵梦萦的事。为了摆脱种牛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追赶世界先进育种水平,20世纪70年代,中国良种黄牛委员会成立。围绕“点上保种、面上改良”的八字方针,众多科研单位和攻关团队聚焦中国黄牛,开展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