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聚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岭西草场资源丰富、肉牛品种精良和岭东地区饲料成本低廉、适宜集中育肥的优势,创新实施肉牛“西繁东育”发展模式,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清晨的呼伦贝尔龙达畜牧交易市场,一片繁忙景象。养殖户们牵着精心培育的牲畜,与来自各地的客商在交易区内穿梭。不少客商在市场中仔细筛选,寻找心仪的优质畜种。作为当地肉牛产业流通的重要枢纽,该交易市场单次交易可容纳上万头牛同时进场,从养殖技术指导到金融信贷支持,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养殖户和客商提供全方位保障,目前市场日均交易量稳定在3000多头,年交易额更是突破30亿元大关,生动展现出呼伦贝尔肉牛产业蓬勃活力。
这份亮眼的产业活力背后,是呼伦贝尔市立足资源禀赋的精准布局。作为内蒙古重要草原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岭西地区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场,水草丰美、气候适宜,是肉牛品种改良和犊牛繁育的理想之地。然而,受冬季严寒漫长、草场年度承载能力有限等自然条件制约,岭西地区肉牛育肥周期长、成本居高不下,且过去一段时间里,过度放牧问题也给草原生态带来不小压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岭东的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农区,每年在农作物收获后会产生大量玉米、大豆秸秆等副产品,这些丰富且成本低廉的资源,为肉牛集中育肥提供天然优势,两地资源禀赋的差异,为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埋下伏笔。基于岭西、岭东地区的资源差异,呼伦贝尔市创新性地构建起 “岭西繁、岭东育、全市加工”的肉牛产业发展格局。在岭西牧区,政府积极引导牧民以“草畜平衡”为根本前提,科学发展优质犊牛繁育产业,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繁育技术等方式不断提升肉牛品质,同时从源头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切实减轻草原生态承载压力。当犊牛生长至“大架子牛”阶段后,便会统一组织转运至岭东农区的标准化育肥基地,利用农区丰富的秸秆饲料资源开展科学育肥。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农区秸秆处理难题,“变废为宝”提升农业副产品利用率,还大幅缩短肉牛育肥周期,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为将肉牛产业全链条价值留在本地,呼伦贝尔市还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引领带动产业整体升级,逐步构建起从 “犊牛繁育-集中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 的完整产业链,让肉牛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在本地落地生根、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当地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中,天津沃金生物科技公司投资建设的肉牛万头云牧仓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6000万元投资,预计今年10月底前建成投用。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实现10万头肉牛集中育肥,按照生态承载测算,这一规模相当于为350万亩草场减轻放牧压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如今,“西繁东育”发展模式已成为呼伦贝尔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整合天然草原、闲置圈舍、秸秆饲料以及生产加工等各类资源,该模式成功打破以往各地“各自为战”的发展困境,有效破解肉牛育肥环节的瓶颈问题,推动全市肉牛产业迈向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截至目前,今年呼伦贝尔市已有8.31万头育肥牛顺利出栏。这一实践不仅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提供有效路径,更成为推动当地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生动范例。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