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凉红牛“凭借显著的品牌影响力与创新实践成果,荣膺《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颁发的年度“匠心品牌”荣誉。这标志着平凉红牛在产业规模、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及消费者认可度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从“耕地牛”变身“致富牛”,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品牌发展到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平凉红牛为平凉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以“平凉红牛养殖代表全市最高水平”为目标,崇信县大力实施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工程,聚力夯基础、育良种、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全县“牛”经济“牛势”崛起,牛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7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崇信县锦屏镇马沟村的肉牛育种创新能力提升暨陇通源5000头红牛养殖场项目现场,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化、钢结构牛舍鳞次栉比、甚是壮观,一头头毛色红亮、身姿健壮的平凉红牛或卧或立,正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蓝天白云、牛儿欢叫、泥土馨香、产业兴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画卷映入眼帘。
据介绍,该项目是崇信县聚力打造的集红牛育种、繁育、育肥于一体的现代化红牛养殖产业基地,整个场区分平凉红牛育种场、陇通源5000头红牛养殖场两部分,分别由崇信县红牛产业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招商引进的洛阳博雁公司运营,概算总投资1.15亿元,占地370亩,按照产业园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分区实施、分类管理。截至目前,育种场已建成投产;养殖场建设一期项目已修建牛棚8栋,养殖红牛420头,二期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8月中旬全面建成投产。
“项目建成后,可养殖平凉红牛育肥牛5000头、基础母牛800头,年出栏育肥牛3000头、犊牛600头,实现年收益690万元,吸纳30多户群众务工增收。”崇信县畜牧兽医中心副主任尚涛说,该项目是崇信县高标定位谋划推动的红牛产业重点项目,充分展现了县委、县政府对红牛产业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决心。
今年以来,崇信县抢抓省级现代农业(肉牛)产业园创建机遇,强化政策扶持“激活力”,狠抓项目建设“扩规模”,坚持延补并举“强链条”,截至二季度,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43个、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7条,改造窑洞1700孔,累计谋划重点项目45项,完成投资15.05亿元,全县牛饲养量8.76万头,完成产值4.84亿元,全县红牛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扩张、链条延伸、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在红牛育种场,记者看到,每头小牛耳朵上都带有小耳标。工作人员形象地比喻其为“身份证”,上面收录着小牛繁殖、疾病、体况体重等各种信息,可谓牛的健康档案。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据了解,聚焦打造平凉红牛产业集群核心区目标定位,崇信县将平凉红牛选育育种工作作为加快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平凉红牛定向选育,常态化开展“两病”监测净化工作,实行科学化饲养管理。特别是高标准建成红牛育种场,将进一步加快育种、繁育、育肥研发,在引领平凉红牛产业提质增效、扩繁增量上发挥引擎作用。
“目前饲养平凉红牛800头,其中育种群550头,每年能产平凉红牛犊500头。”县红牛公司总经理李晓东向记者介绍,按照“优质牛·高端肉”定位,育种场依托崇信红牛专家工作站,聘请中国农科院北京牧研所李俊雅团队开展平凉红牛基因测序、体尺测量、技术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做强平凉红牛种业芯片,加快红牛育种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除此之外,利用国内先进的高效饲喂技术,着力提高肉牛良种生产性能,推出更多高端牛肉产品,推动种群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县红牛公司在牛棚顶部及办公区周边实施了30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这种牧光互补新发展模式,能降低投资成本,实现传统养牛业和新能源产业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益。
“并网发电后,每年能收益40万元,有助于扶持我们安心开展红牛育种工作。”李晓东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建办了3处规模化养殖基地,分别进行育种、繁育、育肥,共存栏平凉红牛1808头。在此基础上,积极延伸业务,成立销售公司,着力将优质的牛肉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在线下打造了平凉红牛中央厨房,推出了系列美食,让人们能品尝到平凉红牛醇香独特的风味,真正实现“育好种、养好牛、产好肉”。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