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养牛是什么样子?
是头戴草帽的老农?是牛棚边一车一车地投喂饲料?如今,这些画面都在被颠覆!
在资阳市乐至县,有这样一个“未来牛舍”——牛的舒适度有数据实时监控,体重涨得快不快,系统会给出喂养建议,连风扇、卷帘都能自动调节……
7月8日,四川发布《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养殖场降本增效。第二天,我们走进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肉牛现代种业创新科研基地(乐至县),看“牛教授”们如何用AI、大数据和算法为养殖业打开新局。
走进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对养殖数据的挖掘体现在每个环节。牛舍入口的环境监测LED上,实时显示了温湿度、氨气/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硫等数据。牛舍内,安装的自动风扇、自动卷帘等先进智能设备,也会根据数据指令自动运行。
牛舍环境监测LED上,
实时显示了温湿度等数据
依托省畜科院与信息化企业四川楠水农牧共同开发的智能化育种和生产管理系统,基地可实时采集温湿度、有害气体浓度数据,评估牛的舒适度,使养殖环境得到优化。“通过数据驱动,我们能精准改善牛群舒适度,减少应激反应,提升生长效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肉牛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牛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易军表示。
长期以来,肉牛行业在养殖过程中始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对牛群进行客观准确的群体评估;二是如何实现精准化的饲喂管理。这两个问题,直接关乎养殖成本的高低、生产效益的好坏。
过去,传统养殖户大多依靠自身经验进行粗放式养殖。这种模式缺乏科学依据,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要么饲草等资源投入过多造成浪费,要么饲喂不足导致牛只生长达不到预期标准,最终都难以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易军科研团队研发了基于图形识别的体况测定评估系统、基于物联网的精准饲喂系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肉牛创新团队技术副首席、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牛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依托这两个系统,可有效预测肉牛等养殖群体的最佳发育状况,通过对比、分析实际生长数据,精准配置日粮配方,真正降本增效。
基地所有数据,经后台“数字大脑”分析后,可以为从业者提供精准的选育和饲养决策。数字化育种平台、环境监控系统、精准饲养系统……在基地办公大楼一楼的全景监控实时大屏上,几大核心板块功能都进行了可视化呈现。例如,生产管理系统可显示每头牛的体重差异原因、提供饲料优化建议,帮助养殖户精准施策。
基地大楼一楼的全景监控实时大屏
目前,这套系统已在省内多地推广,发挥实际效用。巴中市通江县四川德丰农科负责人曾德彬表示,去年引进使用系统后,基地1200多头牛的饲喂和生长数据都可实现自动化管理,大幅减少了人力投入。雅安市荥经县肉牛养殖户韩亚男则感慨,使用了系统的疾病诊治功能,进一步降低了养殖风险。
当前,畜牧业面临劳动力短缺、降本增效破题的挑战。易军、王巍等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肉牛科研团队的专家,正紧扣《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要求,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行业门槛,让养牛变得更简单、高效,为四川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