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作为全省的三个重点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兴义市“一主两辅”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兴义市通过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创新金融服务、打造智慧交易市场等措施,提振养殖信心,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推动肉牛产业发展。
“贫血、黄疸、间接性消瘦、流行热、脾胃不运、四肢关节肿胀、高热居留等,记病时,我们主要记它的特异性症状。”
今年,兴义市首次专门针对肉牛产业开展的专题培训在兴义市洒金街道举行,肉牛行业的专家正通过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实操方式,让学员们了解掌握肉牛养殖过程中疾病预防的专业知识。
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顾问狄兆全介绍说:“肉牛常见多发病主要是传染病,在贵州省,肉牛的传染病大概有十几种,普通病有几种,寄生虫病也有几种。通过这次培训,学员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据了解,这次培训为期四天,采用线下教学的方式开展,参加培训的学员是来自全市各乡镇(街道)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及养牛场技术人员、肉牛养殖大户从业人员等,从品种改良、品牌建设、疾病防控、政策解读、饲草饲料保障、营养学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培训,解决制约当地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疾病防治、养殖技术、饲草料种植加工等普遍性问题,增加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信心。
兴义市万屯镇万屯村养殖户李维表示:“培训比较直观,我们可以互动、接触实操,比如牛的抽血、疫病诊断及疾病治疗等方面,我们都能有个大概的了解,能很好地做到预防。现在牛价也在逐渐回升,我们更有信心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了。”
“要建立完整的寄生虫防护体系,实现精准驱虫,不做糊涂驱虫,也不浪费药物。这次是我们在贵州举办的第一场宣传活动,如果这里的养殖户有需求,我们可以提供寄生虫的免费检测。”成都中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反刍技术经理钟浪说。
在做好肉牛疾病防治的同时,针对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大、生长周期长、处置变现难等困难,兴义市将养殖肉牛作为活体抵押,在“金牛贷”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绿色活体资产抵押贷款”,破解牛企的金融难题,助力肉牛产业发展壮大。
贵州天一恒升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闻民说:“以前资金困难一直制约着我们的养殖发展,现在兴义农商行推出‘活体抵押贷款’,不受传统限制,满足了我们的发展需求,更便于我们养殖户扩大规模、壮大生产。”
企业和养殖户在第一轮贷款仍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将养殖的肉牛作为抵押物,通过活体抵押,让活牛既是主营产品、又是还款来源,既是资金用途需求、又是押品,解决养殖户的资金难题。
兴义农商银行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田军告诉记者:“我们从培养当地的养殖核心企业、下游养殖主体及屠宰加工类企业入手,对整个产业链提供支持。在肉牛养殖主体方面,我们从圈舍建设、牛资采购以及饲料采购三个方面采用不同的测算方式,提供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
在解决疾病防治、资金投入大等问题的同时,兴义市也在肉牛销售上持续发力。2024年,兴义市投资6500万元建起了智慧交易市场,这个市场包含了商务综合服务区、商业服务区、交易大棚、草料棚等设施设备,为交易双方提供了干净舒适的交易环境。同时,交易中心还可以提供牲畜寄养、兽医技术、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实现了全链条服务,通过信息数据的收集,还实现了交易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如今,智慧交易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养殖户在这里进行交易。
浙江客商崔风华说:“我每个星期都会来,星期一、星期二都在这里买牛。我和我的经纪人基本上每个星期会购买100头左右。兴义本地的牛喂得好,肉质香。”
据了解,自2024年8月试运营以来,交易市场的总体成交率达到60%,总交易额达1.6亿元,吸引了四川、云南、贵阳、安顺、六盘水等省内外牛源进入,交易额和交易量成倍增长。
“从去年8月份试运营以来,交易量从最初的400多头增长到目前的4000余头,交易额也从最初的100多万增长到现在的1000多万。”中国兴义大牲畜交易中心负责人文强介绍道。
截至目前,兴义市32个乡镇(街道)中,牛存栏2000头以上乡镇达19个,牛存栏100头以上养殖企业、合作社达17家,养殖场(户)18348户。现肉牛存栏7.68万头,预计年底存栏可达9万头、出栏可达4万头、综合产值可达6亿元。
来源:兴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