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15日,为期两天的第四届中原农区肉牛产业技术交流会暨2025山东肉牛产业发展技术培训会在德州召开。
本次会议由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畜牧协会、德州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和部门联合主办。会议以“肉牛市场复苏背景下的中原农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道”为主题,邀请了吉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余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以及省内外生产一线的企业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会议。
近年来,受进口低价牛肉冲击、养殖成本高等因素影响,我国肉牛产业陷入价格低迷、养殖亏损的困境,母牛存栏量持续下降,基础产能面临挑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这一政策为面临困境的畜牧业注入新动力。在政策引导下,如何实现肉牛产业破圈发展,解脱当前行业面临的阶段性困境,是当下相关行业、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开始复苏向好,国内活牛和牛肉价格反弹上行,牛肉产能企稳增长。同时,国际上传统牛肉出口国正面临肉牛和牛肉生产下滑的问题。这有效缓冲了进口牛肉对我国肉牛产业持续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更成为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国产牛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
肉牛产业的纾困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努力。从前端的种业创新到中端的管理成本和市场规范,再到后端的消费分级和产业链延伸,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种业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益,而牛肉分类分级则有助于提高国产肉牛价值链效益,提升国产肉牛产业和国产肉牛市场竞争力。
中原农区作为我国主要肉牛产区之一,如何在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探索一条适宜中原农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也是本次会议的重点问题。
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的专家充分研讨后,就中原农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达成广泛共识:未来,中原农区肉牛产业还应当“苦练内功”,不仅要扎实做好品种选育改良工作,充分挖掘地方品种优势并加以利用,有序开展杂交改良,还应该尽快研发并推广低成本饲养技术,以及适宜配套中小型家庭农场的机械装备,降低养殖成本,着力在节本增效、节粮减排等方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畜牧业走上依靠科技支撑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
会上,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曹建民,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一敏,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养殖工艺与自动化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芳,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养殖设施设备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志民,德州市畜牧协会会长郭爱华等专家学者,分别以《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分析》《消费趋势下的牛肉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肉牛现代饲养管理工艺》《肉牛养殖机械化应用实践》《地源性原料(或常见原料)如何创造新(高)价值》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