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g
新闻资讯
-
文章详情
科技赋能传统养殖 辽源市肉牛产业焕发新活力
2025-03-21 17:17:12

近年来,辽源市大力推动科技与肉牛产业深度融合,肉牛养殖精细化与生态化程度显著提升,传统肉牛产业正焕发出全新活力。

3月12日,在东丰有福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现代化设施与6000头海福特肉牛构成了一幅和谐画面,“科技养牛”模式让这座牧场处处彰显“科技范儿”。通过“新牛人”管理软件,牧场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各要素、全过程都能在系统内体现,还为每头牛建立了数字档案,从而实现精确管理。据牧场负责人介绍,牧场引入TM2全混合饲料车,能够精确计算每头牛采食量,实现定量投喂,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也使肉牛营养摄入更加科学。带有加热器的饮水槽保证牛在冬季也能喝到温水。牛的“床铺”采用当地水稻稻壳作为垫料,冬暖夏凉。圈舍采用侧面卷帘设计,使用PE布材质,既能防风防潮,还能保证圈舍采光。牧场的粪便处理系统利用分子膜,在厌氧条件下,通过粪物发酵槽进行处理,下方曝气并提供氧气和热气,每月清理一次粪便,实现了环保、高效处理。

东丰有福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会臣说:“规模化养殖科学防疫,使牛群更健康。我们选用的海伏特肉牛品种,从种源上比原有的传统模式在产品统一性上具备更大的优势。”

生态养殖,科技是手段,生态是途径。在养殖领域,扩培菌剂通常用于制作发酵料,通过发酵过程中分解有机物质,产生有益代谢产物,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从而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同时降低养殖成本。东辽县溪德农牧业有限公司利用扩培菌剂自制发酵料,告别对抗生素的依赖,实现无抗养殖。近年来,已经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深度合作。以扩培菌剂为技术核心,该养牛场构建起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公司承包的千亩土地上,牛粪经发酵还田滋养作物,收获的秸秆和玉米又成为牛的饲料。不仅如此,全覆盖的活动场地设计,巧妙调控温湿度,给牛群创造绝佳的生长环境。去年出栏量超万头,每年收购周边5000吨秸秆,带动了农户增收。从饲料创新到资源循环利用,东辽县溪德农牧业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新路子,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东辽县溪德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德林说:“接下来,我们准备通过合作大学的后备输出技术进行特色养殖、风味养殖,做到更健康。把产品做出来后,再带动农户一起来做。”

据了解,2024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辽源市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双轮驱动发展模式,通过差异化扶持政策,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与“集约化规模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肉牛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48.06万头,同比增长3.68%。全市肉牛养殖户达2.84万户,规模化养殖场74家。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场7家,培育形成43个养殖专业村和10个万头养殖大镇。科技的力量正深刻改变着辽源市肉牛产业的发展轨迹,生态养殖模式日益成熟。未来,辽源市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肉牛产业朝着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辽源日报

responsive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