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是鲁西黄牛、渤海黑牛的主产区,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近年来,阳信县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种养殖产业融合,带动小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打造完整的肉牛产业循环产业链,构建起支持本地肉牛产业发展的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发展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9家,培育国家级认证、品牌42个,是全省唯一列入全国散居地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肉牛产业的试点。
针对肉牛养殖资产贷款额度大、风险大、周期长的问题,创新“鲁担惠农贷”“肉牛活体贷”等特色养殖贷款,贷款额达19.2亿元,肉牛保险保费1100万元。一是“贷款期限”匹配“繁育周期”。支持县域4家银行与公司合作开展“养母繁犊”业务,为37户养殖户发放贷款1.1亿元。将还款时间延长至3年,保证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匹配。二是“授信额度”匹配“担保额度”。与省农担公司签订战略协议,为养殖户提供“养母繁犊”担保服务,总授信额度3亿元,养殖户购买母牛时,合作银行按每头母牛3万元为养殖户提供保证金贷款。三是“赔偿力度”匹配“风险程度”。通过多部门联合上门办理,农户只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资料,成龄牛半年以上就可以参保,出现死亡养殖户可获赔2.6 万元,增强了肉牛养殖风险保障能力。
(标准化肉牛养殖场)
针对“无地可养”的难题,阳信县探索政府主导的“半托管”和企业主导的“全托管”模式,让养殖户有牛能养、有地能养。一是推行“半托管”模式。建成4处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养殖户提供“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粪污处理、统一保险”服务,吸引150余家养殖户“退村进区”,每头牛节省群众养殖成本750元/年,复垦耕地800多亩。二是开展“全托管”服务。养殖户委托企业代购并进行专业托管,企业负责肉牛采购、育肥管理、疫病防控、粪污处理和销售等全部环节,肉牛出栏后,按照体重增量收取服务费用,实现肉牛全周期专业服务,每头肉牛农户可获得利润2000元左右。三是实施“粮改饲”试点。通过“公司/养殖大户+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青贮饲料全环节社会化服务,入选全国首批“粮改饲”示范县并连续8年实施“粮改饲”项目,全株青贮玉米20万亩,为畜禽带来优质“口粮”。
(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肉牛繁育”托管服务)
(“粮改饲”青储玉米收割)
针对基层兽医人员短缺、动物防疫诊疗水平低、畜禽粪污处理难等问题,推进兽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实现路径。一是夯实基层基础,构建基层保障体系。推进镇畜牧站标准化建设,建立村级防疫队伍,实行网格化和数字化管理,拓展单一性动物防疫服务为五类16项兽医公益性服务。实施“先打后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奖补等政策,“先打后补”工作占比超过80%,实现兽医服务全覆盖。二是加强粪污处理,构建生态循环体系。完善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实施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引进培育京阳、五色土等有机肥生产企业16家,年可利用畜禽粪污120万吨,加工有机肥40万吨,形成“村收集、镇运输、企处理”一体化畜禽粪污循环体系。三是筑牢安全屏障,构建疫病检测体系。与山东省食品药品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肉牛产品监督检验评价中心、肉及肉制品监管技术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科创基地,为全县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乃至周边地区提供动物疫病诊断服务。
(流坡坞镇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站)
(中广核粪污综合利用项目)
针对中小养殖户“卖牛难”问题,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畜牧经纪人队伍管理,发挥好畜牧经纪人在牛交易市场的“舒筋活络”作用。一是政策上强扶持。构建肉牛大数据平台,从优化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政务环境等五个方面放宽准入条件, 全力支持经纪人开展各项农业经纪活动。二是组织上强引领。组建肉牛养殖协会等行业协会,成立牛经纪人行业党支部,推广“经纪人+农户+协会+公司 ”模式,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方式, 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三是队伍上强管理。对季节性、临时性经纪人加大备案管理力度,组建形成一批规模为200人的畜牧经纪人队伍,解决了近六成中小养殖户卖牛销路问题。
(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