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我国养牛业发展很快,但是与国外先进养牛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国内养牛大多是从外地引种再做短期育肥出售,这种模式也叫异地育肥法。而国外养牛以自繁自育较多,不仅省去了进牛成本而且降低了牛发病概率,在这两点上就占有一定优势。
国内农业养殖生产水平还处在改良创新时期,想把牛变成宝得到可观的利润回报,养牛人还需要多学习,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牛种优势,益速宝建议加强5点工作:
推广应用新技术
国外牛场规模大、专业化,趋向工厂化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应用高新技术到养牛业中,如基因工程、同期发情、人工受精等,在牛的育种、饲养管理方面,实行了微机管理,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养牛业的生产水平。
充分利用杂交优良牛种
在发达国家,多饲养专业性商品牛,生产性能很高。如利木赞、夏洛来体成熟早,生长发育快,产肉率高,周期短,效益大。一般公牛10-14月龄可出栏,日增重1-1.2千克,育肥后屠宰率可达65%-70%,净肉率55%~60%,能生产高档牛肉。而我国牛种多以本地牛为主,产肉性能较差,育肥不理想。进行杂交改良后的牛种能带进优良基因,弥补国内牛性能不足,提升生产力。
重视新型饲料使用
牛体型大,吃料也多,光喂料花的钱就有不少,不去想着节省成本怎么多赚钱。实践验证,青贮饲料秸秆喂牛不仅能达到良好增重效果,而且也提升了饲料适口性便于牛消化反刍。国外养牛国家能从农作物上找到资源利用,我们是农业大国,喂牛的农作物资源太丰富了,稻草、花生秧、玉米、大豆等,着重应用经济实用型的养牛饲料资源值得深思。
提升饲养管理水平
在美国、新西兰的养牛场规模化、机械化程度很高,喂料采用科学管理,且根据不同牛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给以全价饲料,充分挖掘其生产潜力,达到了规范化、工厂化生产才有了竞争的优势。而在国内多为分散饲养或小规模集中育肥模式,管理粗放,生产周期长,抗击力弱,经济效益差。今后养牛业须探寻走规模化、科学化饲养之路,以期提高商品竞争力才会有好的经济收入。
提高服务体系
国外养牛生产的服务体系很健全,如饲料供应,疫病防治,检疫运输,一直到加工销售,都能做到配套服务。这样,解决问题及时,可解除生产中的一些后顾之忧。放眼国内养牛体系确实不健全,生产无保证,很难给消费者放心食品。所以,今后加强和建立整体服务体系,完善牛肉商品化转移是养牛场应该注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