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g
-
文章详情
养牛科普:影响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的四大因素
2021-04-20 15:14:45

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决定其生长、发育、繁殖、泌乳等性能,增加反刍动物采食量对提高其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干物质采食量是指反刍动物在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饲料干物质包括反刍动物所需要的除水分之外的所有养分,干物质的采食量直接影响反刍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实际生产中,动物的采食量往往受饲料、环境、饲养管理方式以及动物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确定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在生产中调控反刍动物的采食量,从而提高其生产力。

 

动物因素

反刍动物采食量与自身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阶段、生产水平、遗传因素、健康状况以及其采食行为等有密切关系。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一般占体重的2%-4%,一般来说,公牛的日采食量比阉牛高10%—15%,阉牛的日采食量比母牛高10%—30%。母畜发情期和妊娠后期一般采食量会下降,甚至停止采食;妊娠、泌乳能刺激食欲而提高采食量,雌激素也能增加反刍动物的采食量;反刍动物患寄生虫病、传染病、内科病、营养代谢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其食欲,使采食量减少;味觉、听觉、视觉等也可影响反刍动物的采食。

 

饲料因素

饲料的适口性、饲料的营养水平(如:能量浓度、蛋白水平、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含量等)以及饲料配比、精粗比等都会影响动物的采食量。比如:反刍动物蛋白质的营养本质上是指饲料中氨基酸和肽的营养,生产性能随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平衡和满足各种动物生产需要的氨基酸能减少日粮的体积和及其对消化道的压迫,从而促使动物采食更多的饲粮,但日粮蛋白质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时采食量不受影响。饲料的适口性、采食量、可消化性、可利用性和转化效率,是衡量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不同种类和不同来源的饲料,所含养分不同,被动物利用的程度也不一样,其营养价值也不同,饲料营养价值愈高,用于动物生产的效果愈好。

 

环境因素

各种造成动物应激的环境因素如拥挤、运输和环境温度等,均会降低动物的采食量。因为应激使动物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糖原和脂肪分解加速,血糖浓度提高,从而降低采食量。比如反刍动物相对耐冷,不耐高温,特别是牛对热较敏感,易发生热应激,导致食欲减退或废绝,从而影响其生产力。

饲喂技术

正确的饲喂技术能够使动物保持强烈的食欲,以节省饲料的消耗,达到高的生产水平。水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在饮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动物的采食量才可达到最大,此外,饮水的清洁卫生也很重要,动物会拒绝饮用被粪、尿等污染的水源。与粉料相比,颗粒料可提高采食量;与整粒籽实相比,压扁或破碎可提高采食量;任何降低饲料粉尘的方法均可提高采食量;自由采食时动物的采食量高于限饲时,少喂勤添可使动物保持较高的食欲,并减少饲料浪费。从营养上讲,动物从出生起的整个生命过程,虽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但前后之间存在连续性。如母畜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妊娠期的增重、胎儿的发育,也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影响产乳量,因此,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母畜各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此外,凡增减喂量或变换饲料种类,均应采取逐渐更换的方法,不可骤然打乱采食习惯,否则,轻则引起不安、消化紊乱、便秘或下痢,重则引起胃扩张、肠结、甚至死亡。

 

responsive img